图片名称

摩擦副表面处理技术及其影响

Sep 16,2025

  在机械运转系统中,摩擦副的表面处理技术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。这项技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物理化学特性,实现对摩擦磨损行为的调控。目前主流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机械加工、热处理、化学转化和涂层沉积四大类。

  机械加工是最基础的表面处理方法,通过车削、磨削等工艺控制表面粗糙度。经过精密加工的摩擦副可获得0.1-0.8μm的表面光洁度,这种微观几何特征的优化能有效降低运行初期的磨合磨损。但需注意过度抛光反而会削弱润滑油膜的保持能力,通常建议保留适度的表面纹理以利于润滑剂附着。

  热处理方法通过改变材料表层组织结构来提升性能。感应淬火可使钢铁材料表面形成马氏体硬化层,硬度可达HRC60以上;激光表面重熔技术能在不改变基体性能的前提下,获得深度可控的强化层。这些处理后的摩擦副在重载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抗塑性变形能力,特别适用于工程机械的传动系统。

  化学转化处理在金属表面生成功能性化合物层。磷化处理形成的多孔磷酸盐层能储存润滑剂,氧化处理生成的氧化膜可改善边界润滑条件。这类处理成本较低,但形成的转化层厚度通常只有几微米,适用于中低速工况下的摩擦副防护。

  涂层沉积技术发展最为迅速,物理气相沉积(PVD)制备的类金刚石碳膜摩擦系数可低至0.1.化学气相沉积(CVD)生成的碳化钨涂层在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性。这些先进涂层显著拓宽了摩擦副的应用范围,但需注意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问题,不当的界面处理可能导致涂层过早剥落。

  表面处理技术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摩擦副的工况条件。在潮湿环境中,优先考虑具有防腐功能的处理工艺;存在固体颗粒的场合,则需侧重表面硬度提升。值得注意的是,任何表面处理都会改变原始材料的特性,过度追求单一指标可能破坏摩擦副的系统平衡。实际应用中,往往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多种技术的组合运用。


相关资讯